在《隋唐英雄传》系列小说中,秦琼的形象被塑造成了瓦岗寨和唐朝的“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”,这无疑是虚构的。历史上,秦琼仅是瓦岗军中的内马军四骠骑之一,瓦岗军败北后,他被王世充以隋朝皇帝杨侗的名义任命为龙骧大将军。投唐后,他最高职务为左武卫大将军、翼国公、上柱国。而唐朝的最高军衔天策上将是李世民的专属职位,类似于大元帅。因此,尽管秦琼的军事成就不可忽视,他最高的荣誉并未达到小说中所描绘的“二元帅”地位。
尽管如此,秦琼的武艺确实不凡,他在瓦岗军中几次立下赫赫战功,尤其是在面对险境时展现了超凡的指挥才能。特别是在一次关键时刻,秦琼勇敢地挺身而出,拯救了李密,挽救了瓦岗军。如果没有他的及时行动,李密或许会被宇文化及俘获,瓦岗军也可能会遭到彻底覆灭。
这件事发生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,也就是公元608年,相关的历史记载在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以及《资治通鉴》中都有详细描述。为了让大家更易理解,咱们还是用现代汉语来讲述这段历史。
展开剩余77%当宇文化及在推翻隋炀帝杨广之后,并未立刻称帝,而是自任大丞相,利用萧皇后的名义扶立了杨侗(即隋恭帝)为皇帝,改元“天寿”。然而,这个年号听起来有些讽刺,因此杨侗常被称为“天寿帝”。尽管宇文化及一度稳坐权位,但他手下的将领水平堪忧,缺乏真正的战力,而各地的反叛势力纷纷起来,开始试图恢复隋朝的秩序,其中李密带领瓦岗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李密在瓦岗军接管领导权后,接受了隋恭帝杨侗的招安,并被任命为太尉、尚书令等高官。这时的瓦岗军不再仅仅是起义军,而被官方认可为大魏军或西魏军。李密开始担负起反击宇文化及的重任,而此时瓦岗军也刚刚从与翟让的内部冲突中恢复过来。
这时,李密带着尚未完全恢复的瓦岗军,去迎战宇文化及的部队。他们虽然兵力众多,却都已疲惫不堪,士气低落,正如曹操带领荆州军征战赤壁时所面对的困境一样——“久疲之卒,御狐疑之众,其数虽多,不足畏也。”
最终,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军队在卫州的黎阳童山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决战。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,从辰时打到酉时,几乎是整整一昼夜的拼杀。最后,瓦岗军虽勉强获胜,但李密却被一箭射中,摔下马去,头部受创,昏迷不醒,四周的瓦岗军队伍也因他的受伤而四散溃败。
在这生死关头,秦琼却及时赶到,他骑着他那匹曾经驰骋沙场的忽雷驳,挥舞着大铁枪冲向敌军,将宇文化及的冲锋打退,救起了李密,并开始组织瓦岗军重新集结。他不仅仅是救了李密一命,而是凭借出色的指挥才智,稳住了瓦岗军的阵脚,扭转了战局。
在历史上,李密这次几乎丧命,但他被救之后恢复了精力,重新振作。由于秦琼的果敢与指挥,李密得以继续领导瓦岗军,并迎来胜利,宇文化及的军队最终因叛逃和投降而败走。然而,在这个转折点上,李密并未对秦琼进行足够的奖励和封赏。尽管如此,秦琼并不在意这些虚名,他的真正目标只是确保瓦岗军的存续,保住兄弟们的性命。
此外,尽管李密将王轨和许敬宗等人加官晋爵,但秦琼却未获得任何实际奖励。对于秦琼来说,这些权力和荣耀并不重要,他加入瓦岗军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功名。他与程咬金、罗士信等兄弟共同起义,他们的目标更多的是捍卫自己的信念和兄弟情谊。
尽管如此,李密的封赏确实表现了他在面对历史难题时的困惑与偏见。尽管秦琼在关键时刻拯救了瓦岗军,李密却因忽视功臣而错失了与秦琼建立深厚关系的机会。反观李密封赏裴家父子,却未能对秦琼的英勇行为给予应有的肯定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密与瓦岗军中的关系并非铁板一块。
秦琼最终投向了唐朝,并在玄武门之变后遭遇长时间的“病榻”生涯,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唐朝的重要人物,尤其是在唐朝开国之初,他与尉迟敬德并列,被李世民视为“门神”。
总之,秦琼在瓦岗军的地位虽然不高,但他绝对是一个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大将军。通过他在黎阳童山之战的英勇表现,秦琼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华,也为瓦岗军的存续和李密的生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