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欧洲战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,战斗持续了整整四年。虽然主要战役集中在欧洲大陆,但由于许多国家无论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,使这场战争的影响波及全球。1914年,在法国巴黎附近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,英法联军共有约107万人出征,对抗约148万德军。最终,英法联军以付出26.3万死伤及大量士兵与军官被俘的惨重代价,艰难取得了胜利。
在这场战役中,英国上尉罗伯特·坎贝尔不幸被德军俘获。起初,他和其他战俘们一样天真地以为战争不会持续太久。然而,事态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,他们在德国马格德堡战俘营一待就是两年之久。
1916年,罗伯特·坎贝尔收到了家里寄来的一封信。他满怀期待地拆开信封,却没想到迎来的是噩耗——母亲的病情已经恶化到生命垂危的地步。此刻,他内心急切地渴望能立即回到家中,看看多年未见的母亲。然而,对于身陷战俘营的他来说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梦想。
展开剩余92%---
1914年7月28日,一场以欧洲为主战场但影响波及全球的战争正式爆发。这场旨在争夺霸权和瓜分世界的冲突,导致超过一千万人失去生命,另有两千万人受伤,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,成为欧洲历史上一段沉痛而不光彩的篇章,时刻警醒后代。
在力量对比上,法国相较于俄国稍显薄弱。早在战争爆发十年前,德国的施里芬总参谋长便制定了“先西后东”的作战方案,计划先速战法国,再转向东方对付俄国。这个计划依赖强大的陆军调动,但直到战争爆发前夕,德国仍未达到计划中的兵力布置。
战争爆发后,德国时任总参谋长的小毛奇为了保卫东普鲁士,违背施里芬的计划,从右翼部队抽调兵力支援东线,导致原本精心策划的进攻节奏被打乱。战争伊始,法国巴黎附近,德军面临东西两面夹击,德军希望按计划逐一击破英法联军。
战役初期,德国右翼主力部队向西线英法联军发起猛烈攻势,敌军伤亡惨重,德军士气大振,曾一度以为胜利在望。然而,他们没料到英法联军和比利时军队会展开顽强抵抗。最终,德军虽然俘获了大量英国士兵和军官,但也付出了22万人的惨重损失,施里芬计划宣告失败。
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,英国上尉罗伯特·坎贝尔受伤被俘。幸运的是,德国军队当时遵守国际人道公约,对待战俘相对宽厚,受伤的俘虏会被先送往医院治疗,恢复后再送到战俘营。
大约一个月后,罗伯特·坎贝尔的伤势基本康复,随即被押送至位于马格德堡的战俘营。尽管行动受限,营内的俘虏们生活井然有序:他们每天按时工作,定期与家人通信,营区内甚至设有足球场供大家休闲娱乐。相比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,俘虏们的生活显得相对平静。
在战俘营里,不同级别的俘虏享有不同待遇。身为上尉的罗伯特·坎贝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军官优待。虽然环境安稳,但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依旧浓烈。像罗伯特·坎贝尔和其他军官一样,本以为战争很快结束,没想到竟一待就是两年。
---
1916年,罗伯特·坎贝尔收到家中寄来的一封信。他激动地拆开,却很快陷入沉痛的哀伤。
信中透露,他的母亲病情恶化,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,所剩时日无多。母亲最大的愿望是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见到儿子一面。
自1903年入伍以来,罗伯特·坎贝尔与母亲长期分离。母亲理解他的军人职责,从未有过怨言。然而,孝顺的他心中充满愧疚与痛惜。如今母亲重病,他多么希望能立刻赶回家乡,守护在母亲身边,陪她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刻。
若战争停歇,他便可以坦然归家。但现实却是战火不断,甚至愈演愈烈。1916年,血腥且持久的凡尔登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战况严峻。
罗伯特·坎贝尔明白,不能再坐以待毙,他必须想尽办法离开战俘营,并尝试联系当时的德国皇帝。
当时德国仍为君主制国家,皇帝是威廉二世。威廉二世自出生时胎位异常,只有右手功能正常,且大脑发育存在一定障碍。母亲对他严格要求,令两人关系紧张,缺乏亲情温暖。威廉二世性格复杂,冲动鲁莽且野心勃勃,一个发动世界大战以扩张领土的君主,怎会对一个俘虏的请求抱有同情?
但罗伯特·坎贝尔别无选择,他写下诚恳的信,恳求威廉二世批准他回家探望重病的母亲。
或许是这份孝心打动了皇帝,这封信经层层转交,最终抵达威廉二世手中。尽管战局对德国极为不利,皇帝心情沉重,但在读罢信件后,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。
---
罗伯特·坎贝尔寄出信件后,焦急又忐忑地等待着回复。一周后,战俘营内掀起一阵欢腾。
那天,他和往常一样等待,突然一名士兵走到他面前,递给他一封信。
信中首先赞扬了他的孝心,然后说明尽管此前无先例,但考虑到特殊情况,特批准他回家探望病母。唯一条件是两个月后必须准时返回战俘营。信的署名赫然是威廉二世本人——德皇的亲笔信!
罗伯特·坎贝尔喜出望外,未曾料到敌国皇帝竟会破例准许他的请求,并亲自回信。更重要的是,他终于得以踏上归乡之路,回到肯特郡,探望阔别多年的亲人。
带着满心激动,他踏上回家的旅程。历经千难万险,双脚终于踏上故土,那一刻内心感到无比宁静。
他的归来给妻子和母亲带来了巨大的惊喜。妻子激动地与他紧紧相拥,久久难舍。
过了好一会儿,他小心问道:“母亲还好吗?”
妻子神色忽然变得悲伤,默默摇头。
罗伯特·坎贝尔急忙跑向母亲的卧室,只见母亲瘦弱地躺在床上,身体仿佛随时会被风吹散。
他握住母亲枯瘦如树枝的双手,泪水夺眶而出:“妈妈,我回来看您了。”
母亲费力睁开浑浊的双眼,眼中瞬间闪烁起光芒,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,嗫嚅道:“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。”
这样的团聚时光,已是多年未见。
自战争爆发以来,妻子和母亲每日忧心忡忡,即便知道他身处战俘营,也总担心他遇到意外。如今,罗伯特·坎贝尔亲临眼前,她们终于感到无比安心和幸福。
---
转眼一个月过去。由于需要经过中立的荷兰转道回德国,路途颇为耗时,罗伯特·坎贝尔必须启程返回战俘营。
家人多次劝他留下,邻居们也希望他留在家乡享受自由生活,但他坚持履行诺言,回到马格德堡战俘营。
这不仅是英国人与德国人之间的承诺,更是孝子对亲情的感恩,是骑士精神的体现,也是士兵对荣誉的坚守。
带着家人不舍的目光,他毅然登上开往荷兰的轮船。经历波折后,他按时返回战俘营。
当他出现时,守卫们惊讶地瞪大眼睛。私下里,他们都认为这位英国上尉一去不复返,谁会放弃自由,回到敌国的拘禁之地呢?
罗伯特·坎贝尔的选择赢得了敌军和营内战友的尊重。
也许是对母亲的思念,也许是重获短暂自由后对外界的渴望,他曾多次尝试逃脱,但都未成功。
在他重返战俘营三个月后,母亲去世。古语说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但当得知母亲离世的消息时,罗伯特·坎贝尔忍不住泪如雨下。
此后,他不再幻想逃脱,开始规律生活。直到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,一战终结,他才被释放回国。
这一次回家,迎接他的只有妻子。
---
二十年后,1939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。罗伯特·坎贝尔再次毅然投身战场。作为军人,保家卫国始终是他的使命。
妻子深知他的心意,明白阻止无效,只是默默抱了抱他,嘱咐他放心前线,自己会在家中等待他的归来。
就这样,罗伯特·坎贝尔再次奔赴战场。或许是母亲在天之灵庇佑,他在这场历时六年的惨烈战争中幸存下来。
---
结语
古语有云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英国上尉罗伯特·坎贝尔用他的亲身经历,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承诺和信守,什么是军人荣誉与骑士精神。
人无信不立,业无信不兴,国无信则衰。无论身处何地,无论境遇如何,愿我们都能以罗伯特·坎贝尔为榜样,将诚信铭刻于心,不辜负每一份善意与信任。
话说回来,如果没有战争,罗伯特·坎贝尔和家人无需忍受漫长分离,他本可像和平时期的年轻人一样,陪伴母亲左右,享受温馨家庭时光。
对像罗伯特·坎贝尔这样的无数人来说,战火不停,平静的生活永远是一种奢望。愿世界永远环绕和平的白鸽,远离炮火纷飞。
---
参考文献
[1]申云贵. 战俘请假[J]. 故事会, 2020, 0(1):48-49
[2]严新财. 一诺千金[J]. 快乐青春:经典阅读(小学生必读), 2020, 0(5):18-19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