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宁学桃园三结义,不学瓦岗一炉香。”这一观点来自于对《三国演义》以及隋唐英雄系列小说的理解,实际上,它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英雄情怀:刘备、关羽和张飞的深厚兄弟情谊,与瓦岗群雄的无义之争。历史中的瓦岗群英并没有如小说所描绘的那样进行结拜。而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,刘备与关羽、张飞的兄弟情深,是公认的;然而,瓦岗军的众多英雄人物,包括屈突通、魏征等,却没有展现出如此紧密的团结。
例如,屈突通在隋炀帝大业九年便被任命为左骁骑卫大将军,而他与那些后期才加入瓦岗军的如秦琼、程咬金、罗士信等人物,完全没有结拜过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屈突通已年过花甲,魏征才三十七岁,这时他们的关系并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兄弟之情。更进一步,魏征和秦琼、程咬金也并非生死与共的兄弟,尤其在唐朝建立后,魏征更是站在太子建成一方,支持谋害李世民,而李世民和秦琼、程咬金的关系则复杂,甚至包含了许多政治上的摩擦和利益交换。
展开剩余71%魏征和秦琼、程咬金的关系,是复杂且具历史波动的。魏征为太子建成的谋士,力图推翻李世民,但与秦琼、程咬金之间的矛盾,在当时政治的巨大变革中显得尤为突出。当时,魏征的立场明显偏向太子建成,他的计划不仅包括谋杀李世民,还包括将李世民的亲信——如秦琼、程咬金等人一并除掉。这种权力斗争的阴谋,也让魏征与秦王世民产生了明显的敌对关系。
另一方面,侯君集等人选择支持李世民的举动显得更为合理,这也无可厚非。侯君集本身并未加入瓦岗军,他与当时瓦岗群雄并无深厚的羁绊。在瓦岗群雄的成员中,真正属于瓦岗的英雄人物,最后选择为唐朝效力的其实并不多。魏征、徐世勣、秦琼、程咬金等寥寥数人,才逐渐融入了唐朝的军事体系。
要提及瓦岗军中最讲义气的英雄,非王伯当莫属。李密杀害翟让后,计划继续行刺其他将领,王伯当挺身而出,力劝李密收手。然而,李密最终背叛,杀妻投唐,王伯当义无反顾地跟随其左右,最终也死于盛彦师之手。王伯当的忠诚和义气,在瓦岗众多人物中可谓数一数二,而他在临终前依旧选择与李密同行,这种死忠使得他成为瓦岗历史中的一个悲情人物。
至于王伯当的职务,他在武德元年随李密出逃时,已被李渊封为左武卫将军,这一职务在当时可谓是三品高官。然而,秦琼和程咬金则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,才被任命为左右武卫大将军,享受的是同样的权力,但两者的历史背景和地位,显然有所不同。王伯当的死,标志着瓦岗军的终结,而秦琼、程咬金等人最终的政治走向,也证明了他们与唐朝权力结构的逐渐融合。
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中的一次巨变,而其中的角色定位同样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博弈。魏征的背叛和参与,最终帮助太子建成谋划了这场政变,虽然历史中的记录表明,秦琼和程咬金在这一事件中并未亲自参战,但他们的态度和立场同样影响了局势的演变。在玄武门之变中,魏征、长孙无忌、尉迟敬德等人是关键人物,而秦琼与程咬金却始终未直接参与,这一事件的背后,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政治动机。
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细节,也常常引发历史学者的讨论。建成元吉的失败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没有充分利用秦琼的影响力。秦琼不仅深得李渊宠爱,而且在当时的唐朝政治中,已是举足轻重的存在。相比之下,魏征的背景相对较弱,他的上升正是通过对李世民的忠诚与背叛的巧妙运作。因此,在这场权力斗争中,魏征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,而秦琼与程咬金的选择,则反映了他们对局势的独到理解与冷静应对。
总之,瓦岗群英和唐朝的历史交织成一幅复杂的政治画卷,英雄们的选择与抉择,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命运,也深刻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